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Ⅰ】
【发布时间:2016-10-24】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Ⅰ】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

※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

②范围:王畿以外的土地

③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性诸侯(殷商降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被商灭掉的古国)

④权利:得到土地、物质、武装和人口等。

⑤义务:服从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⑥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局限:各诸侯保持相对独立性,具有较强离心力,随社会发展,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宗法制: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是周人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内容(特点)①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①保障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

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2)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创造条件。

[2]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其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位终身。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直接意图:防止大臣专权;根本意图: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百官之首”)
三公      御史大夫(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           三方既配合又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太尉(管军事)

[4]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郡县官吏由皇帝或中央直接任命,不能世袭,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广泛实行。)郡县制的含义参看课本P8第2、4段。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

①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总揽大权。

②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6]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①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②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③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破坏,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渐增,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了解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

[1]科举制①背景: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概况:隋朝创立,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分科举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科举制到唐代日臻完善,考试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与明经两科,常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③评价:A、积极: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B、消极: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2]三省六部制(隋创立,唐完善):

①机构:

   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

皇帝 ——    门下省(封驳审议,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命令,执行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③作用:A.提高办事效率 B.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3]行省制度: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②在中央政权中,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④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⑤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⑥贵族政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⑦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

[1]明朝:内阁①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②过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雏形) ,但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此后内阁地位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权力变大,取得“票拟”权。

[2]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

①原因:A直接:处理西北紧急事务。B根本:加强皇权。

②职务:最初只是处理全国军务,后参与军国大计、内政外交、重大案件等,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基本只能是跪奏笔录

③作用:A、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文书,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性质:最高行政中枢。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积极:A.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消极: A.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内阁、军机处是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2、14)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美法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主权);允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主权);以后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为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的失败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丁汝昌、邓世昌殉国,至此中国完全丧失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允许开办工厂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的战争赔款加剧中国的财政危机,加重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促使清王朝开始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奋起,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蓄意发动战争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辛丑条约》的内容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首祸诸臣”。

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参看课本14课)

3、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0)

[1]开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残暴的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4、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20)

[1]形成过程

①1935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④19379,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2]意义:①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是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5、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20)

详见课本85页

6、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0)

①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②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④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⑤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台湾,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的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3)

[1]过程:

①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的标志

②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③经过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④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⑤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扫荡了清王朝的秩序,冲击了旧纲常礼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主要功绩);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追求,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原则。《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的制度的愿望,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所以无法实现。

1859年洪仁提出《资政新篇》,这一方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于当时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所以无法实现。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5)

[1]酝酿:1894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民报》为机关刊物。与康梁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如1911年黄花岗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供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之后,全国十几省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国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言论、集会、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该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该法颁布的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该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4]结局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5]功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6]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地位与作用(16)

[1]背景

①政治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如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的黑暗统治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准备阶级力量;

③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④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斗争形式:罢课,游行    

第二阶段(高潮):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斗争形式:罢课、罢工、罢市

[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① 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卖国贼职务(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次拒绝了由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4]地位与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起主力军作用,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精神:爱国精神(主旋律)、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

4、知道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0)

[1]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

①主要内容:

A.通过党纲: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B.确定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C.提出中心工作之一——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②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

①内容: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6、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20)

(一)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基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基础,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②条件:工农运动的发展

③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3]结局:失败

①失败标志一“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②失败原因:A、客观: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③教训:必须掌握领导权、武装力量,坚持武装斗争。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大革命时期(1927-1937)

[1]南昌起义(1927.8.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

[4]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第一个根据地: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②(贵州)遵义会议1935年)

A、内容: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张;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B、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政策;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③胜利结束: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战争

①爆发标志:1946.6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战略反攻(1947.6—1948.8) 标志: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1948.8—1949.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⑤北平国共和谈

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⑦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21)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时间:1949年9月。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③内容: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①历史意义:

A、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B、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21)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性质:国家最高政权机关

③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④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它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供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一届人大前:代行人大职权;一届人大后,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指导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使得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⑤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更明确规定

②主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自治区。

③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述三项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情况(详见课本22课97页)

①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许多人被抄家、批斗,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②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成立,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全国代表大会彻底瘫痪

④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⑤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4、知道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22)

[1]成就:

①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最基础的一环(详见课本22课99页)

④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颁布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公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⑤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

◆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1999年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之前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3)

[1] “一国两制”理论

①形成过程:A.酝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B.萌芽:1981年,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C.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宪法保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E.正式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2]香港、澳门的回归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却首先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实施。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④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⑤港澳回归的意义:结束列强占领,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洗刷了百年屈辱;标志着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为国际社会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①台湾问题由来:荷兰(郑成功收复)---日本、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A.1979,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30年来真正停火。B.80年代以来,“小三通”(通邮、通航、通商)逐渐放宽。

C.1992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

D.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一个中国原则”。

E.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遏制“台独”。

F.2008年,两岸实现“大三通”。

③阻碍统一因素:A、台独势力  B、外国反华势力(根本因素)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6)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参看P119《阅读与思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③1954年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会议。

④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圆满结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其意义(26)

[1]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根本原因)   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③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2]恢复1971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26)

[1]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需要(主要原因)

美:A.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劣势,自身实力有所削弱,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对抗苏联的资本 B.长期敌视中国政策失败C.经济上受到日、西欧的冲击挑战,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D.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中:A.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B.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C.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过程:A.1971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转” 

B.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上海公报》,中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公报强调:美国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美建交的前提。)

C.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70年代外交三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中日建交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美关系缓和是促进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全方位外交,主张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广泛交流与合作。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A.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 

B.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C.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D.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E.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开展“反恐”外交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活动

 A.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B.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D.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吉、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维护中亚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3]中国参加世界性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知道雅典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意义(6)

[1]梭伦改革

①主要内容:废除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立个人自由的公民权利;设立民众法庭;确立新选举法(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②意义: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将雅典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③局限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 主要内容:实行陶片放逐法。

A、 实质: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B、 评价:巩固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武力冲突,有利国家稳定。极易成为排除异己、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意义: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鼎盛(黄金时期)

①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② 主要机构: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鼓励公民参政,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B、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成员抽签选举,名额实行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公民一生可当选2次。

C、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其终审。审判员由3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人数6000名,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法官群体。法庭审理案件时使用“水时计”,以期保持公正,避免舞弊现象发生。

D、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

[4]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①积极:

A、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和政治、经济的繁荣。

②局限:A、范围:雅典的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为外邦移民、奴隶、妇女、未成年男子以及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B、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C、方式: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陶片放逐法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对内民主,对外推行霸权主义

2、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7)

1〕《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公元前450年颁布,刻在12块铜牌上,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2〕《十二铜表法》的评价:它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实质是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4〕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8)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①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②作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此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确保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①含义: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称做责任内阁制。

②形成过程:参看课本P36

③运行机制:A、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B、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C、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多数党领袖是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3]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仅扮演仪式性角色,“统而不治”

③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最高决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议会掌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⑥融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为一体

[4] 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①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②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是近代英国长期称雄世界的重要条件。

③各派通过有序的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

④树立了一种模式,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2、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作用(9)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

A.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B.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C.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或人民。

作用:既巩固国家政权,又给各州保留了较大自主权,但为内战埋下隐患。 

②分权制衡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参、众两院)、最高法院和总统行使,互相制约。

作用: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共和

③人民主权原则(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众从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

[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①立法权——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 、征税权、宣战权、审批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国会可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官须经参议院确认。

② 行政权——总统、内阁  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③司法权——最高法院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

其他联邦法院   可行使最高审判权;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3] 1787年宪法的作用: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比较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体的区别

  

  

  

  

  

元首称呼

国王

皇帝

总统

总统

元首权力

无实权,只扮演象征性角色,“统而不治”

掌握国家的实际最高权力——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司法权等

掌握最高的行政权、军权,同时拥有立法创议权力和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掌握最高的行政权、军权以及部分的法律否决权

政府首脑

称呼

首相

首相

总统

总统

政府首脑

产生方式

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

由皇帝任命

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两党制竞选

(间接选举)

政府对谁负责

议会

皇帝

议会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

总统

政体形式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共和制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本质区别

用法律限制君主的权力

用法律保障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18)

[1]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

① 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③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 2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8)

[1]背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首都,临时政府对外卖国投降政策,偷袭国民自卫军,妄图解除其武装,工人群众发动了起义。)

[2]成立1871年,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政权

[3]巴黎公社的性质:新型的工人政权(是城市政权,非国家政权)

[4]巴黎公社的措施:

①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

②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公社委员会——最高权力机关            

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④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5]历史意义(经验):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种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6]教训:革命斗争一定要坚决;革命斗争要有统一的领导;以及在革命斗争中要建立工农联盟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9)

[1]二月革命——①结果: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最大成果。  B、工人和士兵组建自己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特点: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平转变 ;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7日)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布一切全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8年春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立法与行政全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1922年,苏饿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联盟,简称“苏联”。)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④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

 

■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4)

[1]美苏“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成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   

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重要利益,在周边建立“安全带”,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

⑤美苏互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⑥“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 ⑦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选择了“冷战”

[2]美苏“冷战”表现:

主要领域

美  

苏  

经  

1948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扶持和控制西欧,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

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政  

1947杜鲁门主义-

美苏“冷战”的开始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军  

1949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

1955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华约”

◆北约成立和华约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3]美苏“冷战”的影响

①消极:

A、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东欧依靠苏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世界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格局。

B、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

 C、美苏争霸严重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D、导致德国和朝鲜分裂;引发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②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5)

一、欧共体的形成与扩大

[1]形成

①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法德和解。

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③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扩大1973—1986共同体三次扩大;1993年共同体发展为欧盟(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3]作用与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在经济上成为美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③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的崛起

[1]背景: 二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美对日实行单独占领;日采取追随美的政策。

[2]原因:

①战后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②得到美国大力的扶植;

③日本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重视教育与科技,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军事订货,为日本提供了契机。⑥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机,大量引进先进科技。

[3]表现1956-1972年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4]影响:①改变“一边倒”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②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冲击美的霸权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思想复活(表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等)

三、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印度总理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2]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奉行的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影响①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③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四、中国的振兴(参看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美苏争霸,实力相对削弱。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7)

[1]东欧剧变(1989年)

①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①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失败。

②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导致的

③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

④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⑤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⑥苏联解体的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缓和与动荡并存。

[3]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①世界形势的特点: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呈现缓种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缓和原因:两格格局瓦解,军备竞赛减弱,维持和平的因素增长,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③动荡原因: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

逐渐暴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例如南联盟空袭,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跨国犯罪。

[4]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原因(表现):A、苏联解体;B、美国霸权地位相对削弱;

C、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D、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②影响:A、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B、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