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看”点
【发布时间:2017-07-10】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课改“看”点  

眼与睛·看和读

学习一些汉字词语,有时通过字词分解方法,可以透视其内涵,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所学词语。偶尔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宽视野、深层理解。比如,在文学阅读活动课中,把“活动”分解为“活”和“动”:“活”是活跃、活化、活络,即活跃课堂氛围、活化文学知识、活络语言思维;“动”是动身、动情、动脑,即身体与知识的互动、情感与知识的互动、语言与思维的互动。又如,同课异构的实质是教师共同体之间的“研课”,把“研课”分解为“课”的取向和“研”的取向,前者是指研究课本、课堂、课例,后者是指学习主体的研习、研磨、研讨。

有人把“眼睛”分解为“眼”和“睛”,并用成语作为论据,使貌似平凡的词语其意义真不平凡,读起来蛮有意思。这种拆解词语法,让我们知道用“眼”与用“睛”大不一样。

成语“眼见为实”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这个“见”用的是“眼”,而不是“睛”;“目不转睛”的“睛”是指专注;“视而不见”的“眼”表示虚瞄;“明眸皓齿”中的“眸”泛指眼睛,表示暗递秋波的灵窍;“有眼无珠”则讽喻某件事在某些人那里眼不入睛,眼里有,心中无。

可见,用眼看,一般不上心。如当下的手机查微信,基本上属于用眼不用心,套用阿庆嫂口吻,即:刷屏开口乐,过后不思量,屏一关,茶就凉。而一旦用“睛”了,就很上心。如细读一本书,需要定睛细察,读后或拍案叫绝,或扬眉吐气,或掩卷深思,或思绪万千,或物与神游,或心头一热,产生写作与诉说的冲动。如果说这种读书情状全仰仗于文字的魅力,那也未必,图画书或绘本文字不多,却依旧仪态万千,让大小读者目不转睛,流连其版面,沉醉于故事,久久回味(王一方,2015)。读书这般身心体验很大程度上是读者用心的结果。

以往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新课标将在描述语言能力提出“听说看读写”,即增加了“看”的技能。有人问:为什么增加“看”呢?“看”和“读”有何区别?

潘涌教授(2014)提出积极语用教育观,他认为语用能力分为输人性语用和输出性语用,听、读、视(即网络时代的“读图”)属于输入性语用。这里,“视”即“看”,相当于英文look/see,而“读”则对应于英文read。Look/see/read虽然都是“外语用”技能,即通过视觉接受信息,但其心理机制迥然不同。Look/see是“视觉感知”,与此相对应的read则是“认知思维”,即是通过视觉认知,进入推论、判断、记忆、认知、知识、经验、练习的过程。换言之,read比look/see在心智运作上更为复杂。

视听说在大学里很常见,英语专业还开设视听说课程。中学英语中经常出现look和read的标识,比如仁爱版Section A设计Look, listen and say标题,Section C设计Read and understand标题,说明课型不同其视觉输入要求不同,只是我们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区别。随着信息时代日益深入的影响,“听说读写”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中小学英语课程增加“看”的技能,标志着语言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听说看读写”是外语用,若加上主宰的心灵之“思”(思维能力)的“内语用”,为思而教就有了内外结合的实践平台,外语教育就能够彰显出时代的生命力。

教育改革已进入3.0时代。可以预见,对于look/read技能的研究将是一个新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