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3-04-11】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标: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帝国主义包围威胁③新中国成立为经济建设提供前提

         条件„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借鉴苏联经验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A.目的: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B.时间:1953

C.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特点:一体两翼、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E.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1953—1957P82

(3)初步成就: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②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③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 一五计划成就分布特点:重点行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区域:东北部和中西部

※ 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A.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B.帝国主义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C.借鉴苏联经验;D.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主要集中东北地区的原因:

A.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B.历史上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C.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农业: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组织合作社,从供销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一次性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意义: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B.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956)

 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正确决议(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左”倾失误

1)表现: 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ƒ“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ƒ损失重„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⑤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八字方针”——纠正错误: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1956—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就(见P85)

三、“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见P85)

四、经验教训

①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⑤纠正错误要从根本上着手; 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课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9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 伟大决策: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 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课标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9课)

一、改革的进程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先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改革第一村)和四川省

④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意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过程:①1978—1984年:试点;②1984年:全面展开(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③1992年“十四大”:深化(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内容: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政企分开、多种企业经营方式,宏观调控,间接管理;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产权制度(制度创新):把国有制改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A.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B.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C.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存在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对策: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二、改革的目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含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2、过程明确提出:1992年“十四大”;②法律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③理论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初步建立:21世纪初

3、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4、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开放过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相继把闽南三角地区(厦门、漳州、泉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4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引世人关注,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水平。

2、格局特点: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3、意义: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WTO的由来和性质

由来: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1月1日正式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中国入世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1年首次派观察员列席谈判会议;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中国入世影响: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的阶段。(以试验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以法律原则为特征的制度性开放)②入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③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④将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⑤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

[1]机遇:A.有利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B.有利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C.有利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有利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E.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A.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B.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课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1课)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改革开放前:落后

2.改革开放后:

1)表现:A.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B.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与最发达国家差距缩小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

2)变化主要原因:改革开放

3)展望: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GDP2000年翻两番2007年,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过程(曲折):改革开放前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2、趋势(特点):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雏形。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

4、战略:2002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表现:1995开始全面开展,迅速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2.原因:A.信息化时代推动;B.政府大力支持;C.社会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3.影响: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ƒ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网络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正确利用网络,坚持适度原则,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效率意识

2.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各种美味食品应有尽有,减肥成为时尚;花园式住宅等引发装修热;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

3.流行语言:变化影响因素:新事物的产生;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