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创新素养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发布时间:2011-05-30】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观

高中新课程下的史观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发展为阶级斗争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这些新的史观,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观(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6.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转引自2008年“文综”四川卷I第39题)。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示意图(采自2004年“文综”天津卷第39题)人地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摘自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39题)

·从长时段看,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摘自2006年历史上海卷第37题)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注意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摘自2008年“文综”四川卷I第39题“参考答案”)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因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的有利后果,也要看到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摘自2005年“文综”全国卷III第39题“参考答案”)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6.历史想象  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

历史想象有两大功能,一是我已说过的连接历史割断之处,另一就是让历史记忆中隐去的“过去”重新鲜活起来,进入我们的记忆,更积极更明晰地影响我们的当下生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3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