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护城河的变迁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6-15】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莆田护城河的变迁与思考

莆田第二中学 高一(11)班 李斯齐

指导老师:朱一欢

护城河,亦作壕沟,是古时候由人工开凿环绕整座城的河,具有防御作用。莆田,古称兴化,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是福建九大地级市之一,其境内有闽中最大河流——木兰溪穿城而过。

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经湄洲湾时,修善了妈祖庙并拓宽了莆田航线,为日后护城河的修建打下基础。在明朝中后期,日本浪人(失去主人的武士)与中国一些沿海商贩组成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人们带来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多次围剿无力之下,古兴化人民沿木兰溪在市区支流加固河堤,并开凿了今天的护城河。历史上,莆田护城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莆田人民抵御倭寇侵犯,维系人民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它的出现代表着兴化平原的一次重大转折。

如今,市区所能见到的护城河河段主要从擢英中学算起,沿着天九湾绕进镇海,再猛地转进六城门后又流回市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护城河与木兰溪的诸多支流都有着牵连。在父辈祖辈的眼里,护城河如母亲般呵护着兴化大地,妇女们的洗衣声伴着孩子们欢乐的游泳嬉闹,一片祥和。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莆田也不例外地在一次次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中,牺牲了护城河环境的代价。也许这种变化也大大地超出了规划者的本意,以至于排污排水量已超过护城河自身的自净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城市需要。大量的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护城河内,河床泥沙淤积堵塞;富营养化的河道长满藻类等水生植物,鱼类缺氧死亡与腐烂的植物茎叶一起更增加了河道的恶臭;自来水的普及、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让人们不再依赖内河,追逐经济的繁忙脚步取代了人们静观河流变化的心境,于是乎人们不自觉地,或者是贪图方便地将生活垃圾毫无顾忌地倾倒给内河。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地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悄无声息,却烙印深刻。当空气恶臭、垃圾成堆、河水死寂,突然有种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景象时,人们意识到了在短短十几二十年里瞠目结舌的内河变化。种种的触目惊心,让人们意识到应该回归自然本真,建设生态城市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品质。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这是郭沫若来莆田时所作“七律”《途次莆田》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古老的文献名邦——莆田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护城河,环绕整个市区的还有众多内河,如若不加以保护,莆田的荔枝之乡也是徒有虚名。综合治理城区内河、改善水环境事关防洪排涝安全,事关群众生产生活,事关城市环境面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由市政府带头,将为莆田倾力打造内河荔枝林景观带,努力建成一座富有“荔林水乡”特色的城市荔枝林带状主题公园。

该景观带主要位于荔城区内,总长度10.5公里,用地面积约为8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52公顷,水域面积28公顷。通过河道截污清淤工程重点实施,该荔枝林带将我市的公共绿地有机串联起来,逐步建成一个“水清、河畅、岸绿”、具有荔林水乡特色的绿色生态系统。项目重点建设莘郊荔枝林带(市公安局——海源大酒店)、荔浦荔枝林带(海源大酒店——莆田新汽车站)、秀水荔枝林带(荔能小区——莆田四中)、丰美荔枝林带(海源大酒店— —市体育综合馆)、北大荔枝林带(北大村——南郊村)、畅林荔枝林带(延寿桥——畅林)、南门荔枝林带(荔枝公园——莆田一中)等7条木兰溪北洋水系荔枝林闲景观带,全力打造集休闲活动、健身游憩为一体的绿色滨水生态廊道。项目功能上分为城市干道隔离区、滨水活动区。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看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决心,打造宜居宜业的新莆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更是莆田世纪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升莆田形象,提高人口素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