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的特点及复习建议
【发布时间:2016-08-20】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一、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的特点:

   1、结构难度:结构稳定;难度适中

   ①试卷结构:题目类型、试题顺序(通史体例)、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基本保持稳定。

   ②试题难度:总体稳定,略有下降。选用材料总量减少,简洁贴近教材,学生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材料大幅减少,设问表述科学,作答指向明确。

   2、突出主干知识,体现主题立意:

   ①考查的内容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

   ②考查的知识点均在常考点和主干知识上设问。如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熟悉的考点:汉代儒学与农业、宋代与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国民党抗战、新中国外交、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南南合作、马歇尔计划等。

   ③考查的方式主要是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不迁就和拘泥于高中课本,通过增加选项的模糊性,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思维,也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模块知识点的覆盖问题。

   ④试题设计上继续延续小切口、深分析的考查方式,通过以小见大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如25题以汉代画像砖考察古代中国农业,28题通过火柴洋布考察中外经济,31题通过贸易变化考察中国外交,40题以人口问题为主线进行古今联系等。

    3、加大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考查方式上,综合运用了选择、判断、概括、说明、比较、评价、图文解析等多种题型,有效考查考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非选择题全面考查学生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如140题第(1)问中的“原因”及“影响”,需要从政治、经济、税制、生态环境等多角度来回答,意在引导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第2卷第40题材料呈现方式为统计图表和文字材料,这不仅强调对史料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还需调动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思考。为鼓励考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张扬考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各卷第41题作为开放性试题,分别以启蒙思想、玄奘和鉴真出游、商埠开辟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4、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较全面的落实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历史价值观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如试题多以材料形式呈现,考生要以教材中的客观史实和结论为基础,通过阅读归纳与分析论证,运用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多维会通的思维能力:试题设计较少考察单一知识点,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史观和发散思维能力,如28293132343540414647等题目均涉及历史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例如,第25题考查的是汉代农业,在一般考生看来,小农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到汉代则是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思维定势。但是,试题呈现的是一张有六个人集体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如果不从史料的具体信息分析,进而联系汉代土地兼并导致的大地主田庄,考生就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错选“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一直被称作“命题改革试验田”41题。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和所学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即沿袭了往年的开放特色,还注重了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和答题方法的多维性,调整了评分标准,要求考生在限定史实范围内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自主建构历史阐释框架,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历史认识和解读,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有利于考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得更加充分。5、充满时代气息: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问题、组织答案,注意正确引导考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价值取向

①选择题:儒学与传统文化、行政效率与透明度、现代化、立法机构问责行政机构、外交政策、区域集团化等时政热点问题,在试卷中均有体现。

②非选择题来看,第40题从历史上的“人口问题”入手,与当前国家放开二胎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热点相呼应;

    第41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与当前我国的制度创新和民主法治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息息相关;第45题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首先与当前社会上的“修家谱热潮”相呼应,进而又渗透了选任官员、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社会热点问题。

    其他:题干情境设置趋于平和化;初中历史知识纳入考试范围;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二、2017届备考建议:1、转变教学观念,突破定式思维:例如第24题,《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妇孺皆知,但为什么汉代没有列入“五经”,在思维冲突的纠结背后,实际是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这个文化常识的清晰界定;第27题考查明朝的中央集权,而在很多考生的印象中,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就只有一个趋势:不断强化。但是,明朝初期一方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其职责直属六部,体现出分化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又把临时派遣的巡抚演变为地方最高长官,则既有扩大地方权力和弱化中央权限的倾向,更有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


    复习建议:(1)反躬自省,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多一些历史真相的探索,少一些粗暴简单的定论;多一些经典著作的专业阅读,少一些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2)以学定教,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多一些经典史料的阅读,少一些教师的泛泛而讲;多一些历史思辨能力的训练,少一些僵化定论的灌输。(3)史料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2、构建知识体系,突破主干知识: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包括主要历史事实、重要历史概念、重要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复习建议:

  (1)宏观整合学科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史观角度、模块角度、阶段角度、专题角度、单元角度、章节角度、考点角度和社会转型角度全面构建学科体系。

  (2)微观拓展,深化主干知识细节:微型课题强调从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从“实”处收效。

①微课题:例: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对知识进行细化和拓展

②概念教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有的放矢,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思维

   (1)概括能力: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切中本质。

 ①要求:

A、抽象性: B、准确性: C、完整性: D、逻辑性

    ②培养:

A、限时训练: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运用经典试题或指定课文进行训练;课后的跟进训练。注意:训练一定都要定时训练,否则没有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速度一定是练不出来的

B、划分层次:标点符号、关键词句、简化合并。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转折,段与段之间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C、因地取材:例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例2:2014年全国二卷第40

 ③步骤:A、解读题干:①辨清题型;②标出关键词;③确定答案数目。  B、解读材料:①划出关键词句;②转化语言;③罗列答案。

C、布局答案:①序号化;②段落化;③要点化(言简意赅)。

  (2)比较能力:

①分类:同时空横向比较型材料解析题;同主题纵向演变型材料解析题:

②应对:确定比较的主体;明确比较的类型;掌握比较的原则;选择比较的角度。

③培养:例必修二经济模块第43页插图,两国经济生产

  (3)逻辑思维:

①必要性:

②例证:辛亥革命的评价

   4、与时俱进,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历史解释,即如何解释历史史实、历史结果。而要进行合理的、科学规范的历史解释,就要以基本的史实和概念为媒介,帮助学生确立起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意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历史进行含有敬畏、温情和设身处地的理解。无疑,记忆和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载体,而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目的。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以知识学习本身为目的,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进入全国卷高考之后,传统的“知识立意”教学模式确实需要改变了。

  (1)时空观念:以工业革命为例

  (2)史料实证:

  (3)历史理解:以宗教改革为例

  (4)历史解释:

  (5)历史价值观:

    5、关注现实,彰显学科价值功能:

历史是过去与今天不断的对话。历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而全国卷的历史命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师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观察,多思考,努力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关注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导向:

       (2)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3)关注命题人学术专长:

       (4)关注当年的学术热点:中国社会科学网和光明日报的年度十大学术热点

      6、海选慎用,进行高效合理训练:要走出“量大、面广、题杂”三个误区。教师应从抓准“目标点”、突破“重难点”、把握“关键点”、用好“发散点”、设计“训练点”等方面入手,把训练梯度、训练广度、训练强度、训练区分度、训练效度作为落实有效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在海选、慎用、精讲等方面下足功夫。  做题的目的不在得出答案,而在把握规律;做题的窍门不在数量多少,而在做出心得;做题得分不靠感觉,而是要讲明道理;习题的功效不在习题本身,而在它是知识的载体。

    (1)小题大做:材料新;每道题精挑细选,材料新颖,能激发学生做题兴趣。用时少;每套题短小精悍(12道),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点滴时间。考点全;能全面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死角。优点明;于灵活处见角度,于面广处见深度,于渗透处见思维。

    (2)大题细做:一是主旨拓展,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二是方法拓展,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找出规律,牢记教训);三是思维拓展,以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结构(思维建模,力求迁移)

操作建议:专门准备一本纠错本;按单元、错误类型分类整理;分析错因,记录感悟;纠正错误、重做、记录感悟;数周后,变式训练、强化知识;经常翻阅,同学交换审阅

    7、注重学情,加强解题方法指导:

    (1)学生解题的四大问题:基础知识差;解析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表达能力差。

解决方案:

■必须强化知识记忆:文科学习必须记和背,因为这是基础■必须强化书写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的语言落实到卷面上就会出现偏差,只说不练假把式!■必须强化限时训练:限时训练就是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因为历史在文综题中排在最后,学生很难给历史留出足够的答题时间,这也是导致历史成绩偏低的原因之一。■必须强化答题规范:包括审题要求、思路整理、书面表达等。

    (2)解题训练的三种境界:

     ①刨坑: 具体问题的解决:就题论题,掌握具体答案;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

     ②挖井: 一类问题的解法:由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类型的问题,提升和规范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路。③筑渠: 系统的解题方法: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对相关问题完整体系的梳理、分析;系统地解决专题知识。解答选择题的三个建议:有没有;对不对;全不全

解读非选择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法”,带着问题读材料(包括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四定法”,破解材料解析题(1)审分值----分值/2确定要点数量

   (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

    ① 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②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③利用定位词,确定材料解析题的类型④通过限定词,确定答案的时间、空间和角度第三步:写----注意答案要“六化”:要点化;精准化;主干化;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

     8、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第一阶段:重上高一内容,学生自主复习初中内容;第二阶段:通史复习;第三阶段:专题复习;第四阶段:解题指导高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和过度;高一历史开篇课教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需要扎实落实;历史作业的有效性;学生如何使用教科书;课堂教学“趣”的妙用高二:高二学困生“难”在哪里;课堂学生辨析思维的训练;课堂生成资源的高效应用;历史概念教学的路径;文科“作业”“作”怎样的“劳动”。高三:选择题二排一的巧取;课堂版概念教学的实践思考;材料信息提取筛用能力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留白”;“堵截围追”策略的应用法9、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总结: 思维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