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师训平台
上海之行所思所得
【发布时间:2011-12-04】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上海考察,听了两节课和两所学校的介绍,回来之后心有所思,于是便把所得简要记录下来,或许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根据介绍,上海教坛正处于二次教改尝试,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实践当中,探索为实现教学目标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成了此次教研的主要课题。我们去的时候恰逢进才中学和格致中学有两节区级的公开课,于是便随着各校的教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感受了二次课改的内涵,以下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我的想法。

      我们到进才中学听了一节立体几何课,到格致中学听了一节物理课,从不同科目的两节课里我们窥见上海二次课改的大概情况,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均能做到不拘囿于教材的顺序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用问题链把教学过程连成一体,在问答中呈现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在问题的冲击下自然思考,在思考与尝试中提炼总结,于不知不觉中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格致中学的那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物理老师利用问题和实验有条不紊地把教学中的各个难点一一突破,其间还融入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学科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这次考察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与上海同行的差距,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约束,我们的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表面上,我们不敢放飞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一味在传统的演练漩涡中挣扎,当然这也许就像进才中学与格致中学的两位副校长所言的那样,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改革,主要的因素是上海的高考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吧!

      就具体的课堂操作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很是新颖,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在就以进才中学的立体几何课为例说说我的听课感受。作为立体几何的第一节课,老师为了建立学生的空间立体感,第一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画图上面,其教学意图非常清晰,能正确画出空间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图,则空间立体感便可初步构建。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她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从先介绍欧几里得的公理体系转变为让学生学会画图,这一看似怪诞的改造其实蕴含着这位老师对立体几何内容的深刻理解,她应该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之所以无法理解空间中元素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究其因就是空间立体感的缺乏,因此公理并不是第一掌握的重点,而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立体感才是教学的第一需要。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老师先让学生尝试把一个“上”字立体化,而后诱发对各种元素的位置图的画法,层层展开,自然衔接,并且均以学生的操作完成一系列图形的勾画,整节课思路清晰,教学手段合理,学生配合比较到位,课堂气氛融洽。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却不尽如意,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上似乎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一是就如何在平幕上画出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说可画一条直线的也有说可画一个矩形的,对于一个新鲜问题,学生回答的多样化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且从不同角度观察平面,事实上以上画法均是合理的,但老师没能说出所以然就直接纠正强化为平行四边形,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难点未能突破,学生的困惑也无法解开,同时对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是一大抑制。二是在线与线的位置关系探索时没有注意到辅助面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对线与面的位置关系的讨论,这样在线线位置的讨论上出去诸多问题,有位学生以长方体为例说出线线的位置关系,这事实上是就近发展区的一大体现,但老师却不假思索予以否定,于是就出现课堂静默现象,最终只能由老师强行给出,使整节课出现一大败笔。三是对于面与面的位置关系,老师在无“导”之下否定学生几种不规范的画法,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室内的许多实体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资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面与面的位置关系而后搬到黑板上,我想“达”就可自然形成。四是老师“强”在口头上,整节课强调应该利用尺子画图,但自己却一直没有示范而歪歪扭扭画一些蹩脚的几何图,而且对学生的奇特图形又加以否定,打击了某些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听了两节课,我觉得辛苦一趟还是值得,至少我们领略了二次课改教师的教学风格,窥探了二次课改的教学理念,从教材设计和教学目标设定两个方面感受了教学的精彩,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应会起到一个引导和帮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