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2011至2012下学期第四周点课评课汇总
【发布时间:2012-03-16】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以文为本,以语辅文

      ——评林健康执教《师说》一课

学生惧怕学习文言文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的事实。放眼课堂,触目皆是重的现象:老师们总是逐字逐句地串讲,不遗余力地解释一个个实词、虚词、句式,而对文章内容,除了偶有一些雪泥鸿爪似的评点之外,便是简单的三概括”——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概括写作特点。其枯燥之极,不用说学生,就是教师焉能有愿教、乐教的道理 毋庸讳言,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套路盛行已久,积弊良深。

执教者选择文言文教学进行公开,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挑战。而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重构,就是跳出重的旧辙,以为本,以辅文,在不失语文课堂人文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在重视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文言语言学习问题。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师选择以问题(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证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作为引导,框架整个课堂,重点解决本课文对比论证方法的使用(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以及该手法使用的理论基点(对比论证要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对比点且必须鲜明突出;对比材料属于同一范畴,对比双方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对比论证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紧扣论题展开分析:不能简单罗列对比事例,要深入分析对比材料,找出现象产生的不同根源,突出对比双方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叙例要从对比材料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为证明论点服务。⑶①语言表述必须规范,指向明确;句式相对一致。),同时鉴赏韩愈使用这种手法的高明之处(论证的角度(后果、行为、心理)、选例的方法(纵比、横比)、对象的选择(范围、地位)、语气的程度(揣测、肯定、感叹))。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粗读——细读——精读三步骤下层层深入解决问题,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的精彩之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文本作答,十分自然地解决了文言语言的疏通问题。这种做法是值得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本节课值得一提的还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文言文文字障碍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题,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都会经常采用教师自己动手动口,省时省事的方式进行,而林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却是大胆地将文字疏通、文意理解这项大工程承包给了学生,笔记本式的学习方式的充分利用,既有自主攻坚,也有疑惑陈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和课堂参与程度。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越高,就证明课堂的效果越好。这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应追求的方向。             

(评课人:许家豪、李碧莲)

以人为本,双促双发

——评林丽媛执教《项羽之死》一课

这是一个较好的人本鉴赏、人本教育的课例。林丽媛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这点意识和想法,是可贵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立意超出了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从立人的高度,从人性与处事之道,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展开教学环节。

教师同样选择第二课时公开教学。把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作为本课教学目标;把人物形象分析鉴赏作为教学重点;把评价人物、得出启示作为教学难点;我以为这种教学设想及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准确的。首先,它符合课程的属性特征。《项羽之死》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教材名称已表明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文学鉴赏。其次,它符合单元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单元标题,还是赏析指导的说明,都明示了鉴赏的重点是艺术形象。再次,它符合课题的教学要求。课文的探究·讨论有五道题,要点是:①根据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②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例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③联系学过的《鸿门宴》,进一步认识项羽的性格,体会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④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简练生动的特色;⑤讨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从课例看,这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大多落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并且能引入大量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人物生平事迹资料,是语文课堂的容量达到最大值,人本教学的课堂特征非常明确。

执教者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人本教学中能够把课文作为最初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材料的引入不生硬,都能在文本中找到“根”,且随课文教学的进程不着痕迹自然引入,基本实现了与文本的“无缝连接”,教学中教师较少做直接讲解,多方面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分析、判断,达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教养,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研究“人”、研究如何“立人”的问题上中获得双向发展。

(评课人:许家豪、李碧莲)

 

化学组陈美凤老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评课

评课人:朱德志

陈老师的这一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主线清晰。课件设计能够利用数据进行教学,使抽象知识(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变为具体的更容易理解。利用表格教学,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科学合理,各教学环节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流畅。善于利用对比迁移法提升知识的联系性。(醋酸电离平衡时加水稀释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能利用前面学过的化学平衡进一步迁移知识到电离平衡使得知识具有渐进性,并一步一步设疑,使得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破。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教学建议:对具体知识的细节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醋酸的电离平衡在外界条件对其的影响时,H+的物质的量和浓度如何变化是一个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表格太多了,最好把温度和浓度影响电离平衡移动整合在一个表格,省去熟悉表格的时间,而且更具有对比性。应进一步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外界条件对醋酸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的表格中应留部分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0120303

 

 

莆田二中第四周点课评议报告

学科:政治

年级:高二(19)班

课题:选修三《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执教者:陈励霞

时间:2012229

教学点评:

  陈励霞老师的这节课平实而有新意,体现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堂校公开课,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刻,只是一节常态课,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努力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从中也体现了陈老师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同时,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适时地给学生以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有关国家管理形式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深化了本节课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在教学设计中,陈老师充分考虑普通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运用的材料是学生比较关心的内容(比如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各国领导人的称呼不同),教学方法也是平日教学的风格,娓娓道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堂课虽然没有大的高潮,但它符合普通文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一堂好课。在讲法上,点到为止,浅显易懂。把书中的基本问题讲清,使学生对教材有基本理解。可以这样说,陈老师的课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这在普通文科班来讲,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然,我们承认这堂课从技术层面来讲存在问题,因为19班的多媒体坏了,使陈老师不能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所以有时课堂会出现短暂的沉闷。同时,我们也建议陈老师要充分吸纳其他思想政治教师的优点和新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使思想政治课活起来、新起来、趣起来。

评课老师:郑海英、梁伟丽、林少许、吴德良

 

莆田二中第四周点课评课报告

学科:地理     班级:高二(18)班     时间:201232

课题:《拉丁美洲》                     执教者:郑丽娟

教学点评:

《拉丁美洲》是世界地理模块中继亚洲、非洲、欧洲、北美之后的教学内容,不需要教师按部就搬地教学生去记那些地理位置等知识,而应从知识的应用提升方面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方面去培养学生。该师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

一、评教学三维目标

1. 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从目标达成来看: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始终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注重学生自然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评教材处理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把握较准确,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突出拉丁美洲区域定位,建立空间概念,对具体国家弱化处理;突出拉丁美洲的区域特征,地形特征进行归纳,类比区域地形差异;对气候知识结合地图与资料,运用高中地理原理,注重与分析提高;精选练习,巩固知识。

三、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从教学方法上看:该师根据教材重点内容并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学与设问结合,问层次清楚,有一定的梯度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其体验到探究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拉美区域地形图的气候资料图、景观图等多样的信息以及相应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阅读、思考、解答,对学生技能训练提升很有帮助。

2.从教学手段上看: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课堂信息量大,且大量地理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评教学基本功

1.板书:设计较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仪表端庄,举止从容。

3.语言:语速快慢适度,语言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五、评教学过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提出问题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2.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本节课采用大量地理景观图片和地理要素图进行直观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该师充分运用拉丁美洲的地形图、气候图、年降水量图、气温图等,强调学生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去分析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包括非地带性)及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注重地理问题的探究,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设问明确,有递进关系,层次清楚,引导学生懂得探究地理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达到及时巩固知识、迁移知识的良好效果。

六、课堂教学建议

1.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大胆的放手,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也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 对气候部分的教学可进一步挖掘和分析。

 

评课老师:林少许、梁伟丽、郑海英、吴德良